中国药典2005版收载品种:茵陈
名称: 茵陈
汉语拼音: YinchenFuling
英文名: 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PORIA
基原: 本品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.et Kit.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.的干燥地上部分。春季幼苗高6-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,除去杂质及老茎,晒干。春季采收的习称“绵茵陈”,秋季采割的称“茵陈蒿”。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(Schw.)Wolf的干燥菌核。多于7-9月采挖,挖出后除去泥沙,堆置“发汗”后,摊开晾至表面干燥,再“发汗”,反复数次至现皱纹、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,阴干,称为“茯苓个”;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,阴于,分别称为“茯苓皮”及“茯苓块”。
性状: 绵茵陈 多卷曲成团状,灰白色或灰绿色,全体密被白色茸毛,绵软如绒。茎细小,长1.5-25cm,直径0.1-0.2cm,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;质脆,易折断。叶具柄;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,叶片长1-3cm,宽约1cm;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、条形,朱端锐尖。气清香,味微苦。 茵陈蒿 茎呈圆柱形,多分枝,长30-100cm,直径2-8mm;表面淡紫色或紫色,有纵条纹,被短柔毛;体轻,质脆,断面类白色。叶密集,或多脱落;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,裂片条形或细条形,两面密被白色柔毛;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,基部抱茎,裂片细丝状。头状花序卵形,多数集成圆锥状,长1.2-1.5mm,直径1-1.2mm,有短梗;总苞片3-4层,卵形,苞片3裂;外层雌花6-10个,可多达15个,内层两性花2-10个。瘦果长圆形,黄棕色。气芳香,味微苦。茯苓个 呈类球形、椭圆形、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,大小不一。外皮薄而粗糙,棕褐色至黑褐色.有明显的皱缩纹理。体重,质坚实,断面颗粒性,有的具裂隙.外层淡棕色,内部白色,少数淡红色,有的中间抱有松根。气微.味淡.嚼之粘牙。 茯苓皮 为削下的茯苓外皮,形状大小不一。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,内面白色或淡棕色。质较松软,略具弹性。 茯苓块 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,呈块片状,大小不一。白色、淡红色或淡棕色。
鉴别: (1)本品粉末灰白色。不规则颗粒状团块及分枝状团块无色,遇水合氯醛液渐溶化。菌丝无色或淡棕色.细长,稍弯曲,有分枝,直径3-8μm,少数至16μm。 (2)取本品粉末1g,加丙酮10ml,加热回流10分钟.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冰醋酸1ml使溶解,再加硫酸1滴.显淡红色,后变为淡褐色。 (3)取茯苓片或粉末少量,加碘化钾碘试液1滴.显深红色。
检查: 水分 照水分测定法(附录Ⅸ H第一法)测定.不得过15.0%。 总灰分 不得过4.0%(附录Ⅸ K)。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2.0%(附录Ⅸ K)。
炮制方法: 除去残根及杂质,搓碎或切碎。绵茵陈筛去灰屑。取茯苓个,浸泡,洗净,润后稍蒸,及时切取皮和块或切厚片,晒干。
性味: 苦、辛,微寒。
归经: 归脾、胃、肝、胆经。甘、淡,平。归心、肺、脾、肾经。
功效: 清湿热,退黄疸。
主治: 用于黄疸尿少,湿疮瘙痒;传染性黄疸型肝炎。
用法用量: 6-15g。外用适量,煎汤熏洗。9-15g。
贮藏: 置阴凉干燥处,防潮。
中西药分类: 中药(药材及饮片)